四、创业和励志的故事
1. 信用卡的报应:草根华裔如何做成美国版蚂蚁金融
作者:金捷幡 发表:2019年4月
“诚实和善良,是否有成功的一种可能性?”
引文
1979年,4岁的小林建随父母从贫困的中国来到繁华的美国拉斯维加斯。
在那个年代,他们如何到达的美国肯定让人浮想联翩,然而已经无法考证。
林父在当地中餐馆一天从早忙到晚;林母白天在烘培店工作,晚上在赌场21点牌桌上做荷官。
小林变成了Kennith Lin(以下尊称Ken),从9岁就开始赚钱补贴家用。
勤劳俭朴的一家人后来终于攒够学费,Ken考到波士顿大学学习数学和经济学。虽然是家里唯一的大学生,他的最高学历也就到本科为止。
波大虽然还不错,但肯定不算美国第一流大学,在2019年US News排名第42位,对比同城的哈佛和MIT直接抬不起头来。
在东岸那种WASP和犹太精英云集加上老钱横流的环境下,一个贫困的华人想进入上流社会是根本不可能的。
事实上也是如此,毕业后的Ken也只是打些小工而已。
然而,
今天,Ken坐拥一间价值40亿美金的公司,手握着8千万美国成年人机密信息。每个人住在哪里、电话多少、做什么工作、有几个银行账号、有多少贷款、每个月信用卡账单是多少、有没有欠款和法律诉讼,全在他的手掌心。
美国人最珍惜的隐私在Ken面前是不存在的。美国人打压华为的理由就是怕外国人偷了宝贵信息,但是他们主动把这些对Ken双手奉上。
一个长相憨厚的华裔草根是如何逆袭美国金融科技界,做成美国式蚂蚁金融的呢?
(Ken Lin, Photo: Credit Karma)
一、
我们先讲讲美国的信用体系。
不像中国的信用报告由央行统一管理,美国有三大信用局Equifax, Experian和TransUnion。这三家公司分别掌握不同的银行等金融机构里的个人信息,但他们会互通信息,所以他们一起形成了一种垄断。
你找任何一家信用公司去查询自己的信用都可以,不过大概要付每月20美元的订阅费。
因为美国穷人太多,所以政府要求三大机构允许美国人每年免费查询一次,但是流程极其繁琐,要填很麻烦的表格并复印证件寄给他们。他们再平信把报告寄回来,狡猾的是这种免费报告还只有记录不含分数。
因为周期很长,很多人着急办贷款还是被迫支付费用在网上查看信用分数。
除了贷款和分期付款,美国人要去银行开个储蓄账户、办个手机套餐、申请个信用卡、甚至家里通个水电,都会被要求查询信用报告。这种机构向信用局的查询被称为Hard Pull(硬拉的报告),硬拉肯定会疼,所以每拉一次报告信用分都会下降。
自己去查询、或者入职调查背景调查等,被称为Soft Pull(软拉),不会影响信用分数。
所以,申请多个信用卡,或者去多个银行申请贷款来对比,在美国是需要很谨慎的事情,多个Hard Pull会让你的信用分大幅降低,而信用分和你能否获得贷款和利率是否优惠直接相关。
也正因为如此,美国的Hard Pull很宝贵。信用卡公司会offer非常优厚的申请新卡的条件,开卡奖励价值大于500美元的都不少。
这使得在美国薅信用卡羊毛的朋友比比皆是。巴菲特最爱的运通公司(Amex)在这方面特别慷慨,比如白金卡提供漂亮的金属卡并提供免费携伴的全球机场贵宾室服务,购买任何产品比如iPhone都可以自动延保一年;在一定期限内,你的手机摔坏了,甚至你说丢了或被偷了,运通可以赔你一个。
(Amex金属白金卡,Credit: Amex)
二、
信用记录对美国人来讲极其重要,因为美国人通常没有现金存款。超过60%的美国人存款不超过1000美元。所以美国人的消费习惯是先信用卡花钱,等发了工资再还钱。很明显,一不小心花超了还不上的情况很多,所以他们就会用信用卡的分期还款的功能。
分期还款这几年在中国也蓬勃发展,因为这是一个小型贷款业务。在美国,信用卡分期其实是高利贷,通常要支付20%上下的年利息。
美国信用卡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就是这些罚息,而不像中国主要是刷卡手续费。
美国人算术普遍都不好,如果商品是$5.30,你给收银员$10.30,多半情况她是算不出应该找你$5的。这就是现在砖家经常抨击的美国阶级自然分层,不重视教育的家庭都是快乐教学不做作业,最后当收银员。
因为算术不好,所以他们根本搞不清信用卡公司怎么榨取他们的钱,只是老老实实分期还款。他们买个电视机洗衣机之类的大件现金不够,也经常用分期付款。
美国信用卡公司为了鼓励多用卡,很多卡都提供了1-3%的返利,有时高达5%,这成为很多代购党的净利润。往返中美的头等舱里也经常是挤满了留学生,他们信用卡积分实在是太多了。
有人问,那这1-3%的现金返利是哪里来的呢?信用卡公司不是亏了吗?其实美国的刷卡手续费远高于中国银联,这部分是信用卡公司让利来鼓励你多刷卡。
商家为了支付这个手续费,其实已经暗自提高了商品售价。
所以真相是,不用信用卡用现金的消费者,实际上是吃亏为羊毛族买单的人。
三、
铺垫了这么久,我们终于要回来讲Ken大神了。
1998年毕业后,Ken在一家叫Partner First的小信用社做发卡工作,感觉和我们地摊办信用卡有一拼,经常是一对一推销。
那时刚刚是互联网开始兴起的时候,Ken就是忠实信徒,自己业余开了个小网站卖电脑配件。打工之余,他还在哈佛开了个四年网吧,给学生提供联网打游戏。
2003年-2006年,Ken先后在Upromise(一个会员服务公司)和E-Loan(一个小型贷款公司)做数据分析工作。
在E-Loan的时候,Ken认识了自己的未来合作伙伴,Nichole Mustard。
Nichole Mustard也是一个绝对的草根,同样形象憨厚。她在相对不发达的俄亥俄州小镇长大,大学读了个动物学但她其实不喜欢。
Nichole自己跑到举目无亲的洛杉矶,开始在一个必胜客披萨店实习。她喜欢和人打交道,后来通过努力学习和考证,最后做了一名财务规划师。
(Nichole Mustard, Photo: Credit Karma)
Nichole是个女同,她的女友找到一个波士顿的工作。所以她放弃了洛杉矶的业务飞去波士顿结婚找工作。(这是一个爱情故事) 更重要的是,在波士顿工作了几年后因为工作关系,她遇到了Ken。
不知道是不是草根之间有着天然的吸引力,Ken邀请Nichole一起创业。
但是他们还缺一个程序员。
显然他们还需要找一个草根,大概是一个学历不能超过本科的人吧。
这个人就是Ryan Graciano,他当时26岁在IBM做低级码农。这个合伙人是网上找到,之前根本没见过面。
四、
搞互联网最好的地方肯定是硅谷,2007年三个人来到了陌生的旧金山落了脚。
Nichole卖了波士顿的房子和她的女老婆也带着孩子一起搬了过来(再赞一下爱情)。
这个新公司就叫Credit Karma(信用的报应,抱歉本文标题党)。
Ken的思路非常简单,就是要永远为用户提供免费的信用报告,然后通过流量做广告赚钱。
他为这个理念坚持了十几年。
新公司获得了Ken前老板的天使投资,并且信用局TransUnion因为当年在三大里排名靠后想尝试新模式,答应一段时间内免费提供信用报告数据给他。
开始似乎一切都很顺利,硅谷风投们排着队来和他们谈。
听完三个憨厚的草根讲解后,上百个风投夸赞了他们的梦想。
但是没有人认为他们能够成功,因为三大信用局实在是强大到掌握了每一个美国家庭。
没有人投资。
Ken头三年没拿工资,Nichole只拿60%。Ken给自己的工位就设在厕所旁边。
接下来,他们要在自己的网站上说服普通美国人,输入自己的隐私信息(地址电话工作单位社保号等),来免费查询信用分数。
习惯付费的美国人很怀疑这是个钓鱼网站。我们中国现在也有类似的代查信用的网站,你敢用吗?
(Credit Karma APP上的信用分)
所幸有个记者写了篇文章发到Reddit。年轻一代还是有人愿意尝试新东西,所以Credit Karma获取了最早的一批用户。
Ken特别喜欢在论坛和用户互动,听取他们的意见,所以也获得了第一批铁杆粉丝。(雷军和黄章会在这里点赞?)
Ken想,我们有用户了,总该有人可以投资了吧。
然后2008金融海啸就来了,没有人再有钱投。
五、
Ken一直在熬着,从来没想过出卖用户信息赚钱。
到2009年他终于获取了30万用户和几十个广告客户,但他还需要给TransUnion付费,所以并未真正盈利。不过在初步验证了商业模式后,Ken等到了久违的A轮投资。
2010年,Credit Karma用户达到100万。
慢公司Credit Karma一直坚持为客户信息保密,不挣快钱,用户口碑越来越好。
但直到2014年的Fintech热潮涌起,Ken才算熬出头。
Google领投C轮,Credit Karma正式成为独角兽并且用户数达到2000万。
Ken的业务开始扩展到个人贷款、房屋贷款和汽车贷款等。他也根据用户的信用状况,提供再贷款和保险类服务,还有报税等服务。
Credit Karma越来越像蚂蚁金融了:阿里根据芝麻分来提供卖家贷款、花呗和保险等服务。但对比来说,芝麻分基于淘宝小额消费,缺乏用户在信用卡和贷款等金融机构的全面信息,这也许是个长期弱点。
结尾
今天,Credit Karma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贷款和信用卡导流公司之一,拥有7500万用户,面向商家的服务费营业额高达5亿美元(估)。
它对用户的承诺是:Credit Karma will always be free.
公司的几个创始人,草根气息仍旧很浓。Credit: Credit Karma
让人最欣赏的是,这几位创始人在成功后仍旧是谦逊憨憨的样子,以能帮用户省钱为最终目的。温和一定会对员工管理带来困难,而不忘善良的初心坚持梦想其实更难。
2. 官二代如何成为时代英雄:缅怀中芯国际前董事长江上舟博士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众望所归,创立20年的中芯国际今天顺利过会回归A股。
下周是中芯前董事长江上舟逝世九周年。我自己曾多次去过中芯,我们两家也有一点交集,特地写这篇文章纪念一下这位了不起的先行者和领路人。
一、战略家
做官最不得意的红官二代,大概江上舟排第二,没人愿排第一。
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留学并毕业于传奇名校ETH的博士,江上舟40岁才入仕途。这几十年他跨越千山万水换了很多岗位,行政级别却一直不高。
然而,我们回溯江上舟的履历,他又是最无可争议的“战略家”和“实干家”:
规划三亚从渔村转变成旅游城市
试图把洋浦打造成小香港和石化基地 大飞机项目启动人和商飞落户上海的推动者 中芯国际的奠基人和守护者 张江高科半导体产业的规划者和引路人
主持筛选国家第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其中包括探月工程和今天大家关心的半导体设备(光刻机刻蚀机等)… ……
二、家庭
江上舟的父亲江一真是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曾任农业部长、卫生部长、福建省长和河北省委书记等职。
江上舟的哥哥江上虹则是名传一时的大侠,曾在文革期间预谋刺杀江青被判无期,文革后被平反。
不能否认,江一真的人脉也许救了江上虹的命。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资源丰富的江上舟在仕途上并未做投机取巧之事。
事实上,他痛恨官场游戏。升官发财按他的学术背景其实毫无争议:在80年代别说海归博士,就算国内三本都是人中龙凤。
被文革耽误了十年的江上舟,最想的是如何实干报国。为此勇闯海南的他和后来任同济大学校长的妻子吴启迪长期分居两地。也毕业于清华和ETH的吴启迪是中国第一个民选大学校长,在当年也是传为美谈。
二、90年代:折戟洋浦
在大国崛起的路上,曾经有很多现在年轻人不能想象的地方。他们觉得中国现在是如此的强大,对帝国主义应该毫不手软。
其实在国与国的实质关系之中,虚荣的面子从来都只是表面文章。
回到1990年,在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最初十几年后,大陆地区的GDP只有3878亿美元:当时只有500多万人口的香港GDP高达大陆的20%,人口2000万的台湾地区GDP是大陆的约40%。
那时我们要解决的是11亿人的就业和温饱问题,招商引资以及引入国外技术是发展硬道理。
那时,能够放下身段甚至鞍前马后引入外商投资的官员是真心为民。
洋浦是海南的天然深水优质港,当年国家领导人非常有前瞻性地在此规划了极其前卫的保税开发区,和今天的海南新政异曲同工。
作为洋浦开发区首任局长,江上舟在此折戟。
当年的“洋浦风波”读者可以自行搜索。 面子和肚子的矛盾问题,在近几年互联网上又卷土重来。
各种不惜一战的声音甚嚣尘上,各种绑架民意的媒体煽风点火。所以政府苦口婆心告诉你们,我国月收入1000元有6亿人。
江上舟在高效布局了洋浦的基础设施和洽谈引入第一家大型外商后,调到上海经委工作。
在上海,江上舟到了英雄用武之地。
三、2000年代:中芯国际和半导体产业
洋浦的经历让江上舟更坚定了做事大于做官的决心。
喊口号谁都会,只有做成事才是真英雄。
今天的上海再次挑起中国高科技制造的大梁,江上舟居功至伟。
江上舟清晰地认识到半导体芯片是国之重器,但赶超先进又绝非五年十年就能实现的。但在那时,半导体制造的回报之慢和风险之大完全是政绩上的大坑。
但无论如何,要迈出第一步才会有下一步。而这发生在二十年前。
关于中芯国际的创立,网上内容很多,这里不再赘述。值得强调的是,江上舟并未狭隘地把中芯划成民族企业夸大宣传,而正相反中芯是他和张汝京按外资企业打造的,非常分散地引入了大量中外资本,甚至包括美国高盛和华登。 中芯的英文名字SMIC里,也并没有“中”字。
这个隆中对式规划使得中芯努力绕开瓦森纳协定的限制,获得了大量二手半导体设备并迅速加入赛道。
作为投资巨大的半导体行业,生存是第一要目。
在今年合肥长鑫量产DRAM以前,无数年轻人为内存高价无国产而扼腕。其实90年代首钢NEC和华虹都生产过内存,中芯开始的主业也是代工DRAM。并不是国家不重视。
作为909工程主体的华虹,董事长是政治局常委,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没有办法,那些年做内存并不赚钱,资金和技术储备也都不足。
当时的中国还不富裕,渐进式发展才是根本。
“在半导体工艺方面,我们不一定要样样精通,只要有几样走在国外前面,就可以走出我们的发展道路。”—江上舟,于2010年
在台积电试图扼杀中芯国际的法律战中,很多人质疑为什么不动用政府力量干预。还好当年没有那么多键盘侠绑架民意,当家人知道如何从大局出发,允许个别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牺牲来维护引进技术和外资的大环境。
砸日本车和制裁苹果高通等想法首先伤害的是几百万上千万低收入产业工人,而后面失去技术合作和投资的影响更是不可想像。今天,我们也没有强到为了救别的企业而赌上中芯国际的程度。
现实的混乱是美国内生缺陷导致的,政客只代表一部分民意,通过制造争端获取选票。而华尔街和美国科技企业甚至消费者,其实都还在和中国合作也离不开中国制造。
双方是一种大国博弈,不能光看某件事的得失,而要看到在长期过程中我们不断在增强,而美国不断在衰弱
四、茫茫前路无归处,暮雨西风江上舟
在豆瓣上,关于江先生的两本书《江上舟印象》《中国芯:战略型科学家江上舟博士传》都是无人阅读无人评论的状态。
我们在感叹中芯国际抗起民族大旗的时候,很多人却想不起那些时代英雄的名字。
曾经有一句特别理想主义的话:大名校是镇国重器,培养学生的目的是让国家相信真理。
同样是清华无线电系的江上舟全家大概是这句话最完美的证明(公子吴江枫教授也出身清华并投身半导体)。
“清华系”是中国半导体行业的核心支柱,甚至说半壁江山也不为过。但令人伤心的是,今天的瞩目成就江先生再也看不到了。
不能否认,当弯道超车成为习惯,我们错过了很多基础学科中多年迭代进步的时机。这使得今天的高科技面临多种困难,比如发动机、先进材料、精密仪器、工业软件等等等等。
正视这些差距,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江上舟在协调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时,要求与会专家院士放弃代表自己的单位利益,纯粹从个人知识上给出意见,而且不记名
只有这样,才能让“说真话”“说实话”变得容易。
时代呼唤更多江先生这样的人,时刻提醒国家和民众要韬光养晦和尊重科学发展的规律,不要被激情绑架而各种网络暴力。
在张汝京被迫出局后,江上舟临危受命拯救了中芯国际。那两年压力之大和工作之难可以想象,早已身患癌症的他64岁英年早逝。
江上舟在弥留之际托孤中芯国际给老同学张文义,从后来发生的股权之争看,亦是诸葛孔明般的良苦用心。
江上舟在生前更像一位悲情英雄。随着时光流逝,他播下的那些种子逐渐长成参天大树,我们更深刻体会到江先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呕心沥血。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 蕾伊的逆袭:从被歧视的底层到设计航空母舰
这是一篇励志的故事。在今天,年轻人觉得买不起房、结不起婚、被老板压榨、甚至整个世界都不公平的时候,你是否还有勇气坚持梦想?
引子
整一年前的2018年10月10日,Raye Montague(蕾伊)在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去世。1935年,蕾伊也出生在小石城。
这看起来她只是像一名普通黑人女子一样,人生从终点回到起点,很快将被人们遗忘。
但是,蕾伊用她的一生向我们诠释了:如何在所有的不公中,坚持几十年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
蕾伊出生不久后,二战就爆发了。德国在大西洋的潜艇狼群曾使盟军遭受重创。因此,在1942年美军俘获了一艘德国潜艇后,作为战利品拿到全国到处巡展。
7岁的小蕾伊第一次看到潜艇就被迷住了。她问工作人员,怎么才能了解关于潜艇的知识呢?他说:“你得成为一名工程师才行,不过这不是你该操心的事”。潜台词是,一个黑人小女孩是不可能成为工程师的。
她很想证明他是错的。
但事实也确实如此,那时黑人的地位非常低,尤其在南部只能上黑人学校。
蕾伊的梦想火花在被点燃后,就再没熄灭过。这使她将面临一系列的打击。
二、
黑人的学校里资源是很有限的,没人觉得黑人应该学习科技,课本经常是白人学校淘汰的二手,磨损缺页也很多。
蕾伊的努力在考大学时也未得到回报。她没有钱去外州上学,而本州大学的工程系压根不收黑人学生。
她只好读了商科,在阿肯色农业、机械和师范学院。那时算是黑人学校,光听这长长的名字就不像所好学校。
不过她还是很努力地学习科学知识,在1956年蕾伊以优等生毕业。
插一段1957年小石城的历史事件,我们体会一下当时黑人在美国南部的处境。
三、
1954年美国最高法院判定学校不收黑人违宪,1957年白人学校小石城中央中学挑选了9名优秀的黑人学生入学。 但是社会阻力仍然巨大,阿肯色州州长悍然动用武装的国民警卫队阻止黑人学生进入学校。
艾森豪威尔总统则派101空降师的千名伞兵强行护送黑人学生上学。
一般中文媒体讲到这里就happy ending了。
其实这些黑人入学后遭到白人学生的各种虐待。1958-1959年,小石城的社会分裂导致所有公立高中关闭四十多名教师被开除,种族冲突甚至引发了不少伤亡。
随后的1960年代则是马丁路德金奋斗的时代。
这是蕾伊故事的背景。
四、
蕾伊毕业后,选择了继续追求梦想:她第一次远离家门,前往华盛顿找工作。
作为一个黑人,当然不可能找到像样的工作。
她找啊找找啊找,终于找到一个打字员的工作,虽然她有大学文凭。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这个打字工作竟然是在海军潜艇设计部门。
“周围都是哈佛耶鲁毕业的工程师,甚至还有参与过曼哈顿计划的人”,蕾伊回忆道。
因为打字工作的特殊优势,蕾伊就开始了偷偷地学习资料,包括学习单位里最早的商业计算机UNIVAC I。她还利用晚上时间去上夜校。
五、
神奇的事件发生了。1962年一次严重的大流感使得整个部门的人都病了,除了蕾伊。
然后蕾伊一个人做了所有的工作。
老板惊呆了。蕾伊要求升职,但老板说你必须无偿上夜班才行。
这是个巨大的困难,因为夜里没有公交,她还不会开车。
她咬牙买了一辆300多块的旧车,每晚10点从家里出发。之后蕾伊终于被晋升到计算机分析师。
一个人对抗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是不现实的。她还是被经常当作文员或端茶送水的服务员。
蕾伊面对这些伤害,总是报以积极的笑容而不是眼泪。
她通过加倍工作时间不停的努力,因为她还有那个梦想。
她跟老板说,我也想设计军舰。
六、
大流感9年后的1971年,尼克松总统听说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给海军下令两个月内设计一艘新的快速战舰,而当时工程师们手工设计通常需要两年。
老板说对蕾伊说,给你一个月时间试试。
计算机高手蕾伊搞定了一切,因为她之前有用六个月实践过相关设计。
蕾伊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计算机设计舰船的人。
不过,功劳大多属于白人老板的。
1978年,这艘著名的佩里级护卫舰下水。因为种族歧视,蕾伊也未被邀请去参加典礼。
不过,这样就能打倒蕾伊吗?
七、
此后,计算机设计成为主流。蕾伊终于成为真正的认证工程师,并成为第一个女性海军项目经理,领导250人的团队。 她自己回忆说,海军项目经理实质上相当于一个小型公司CEO,负责整个军舰的设计、建造和交付。
蕾伊曾经的工作包括艾森豪威尔号航母,她参与的最后一个海军项目是核动力的海狼级攻击潜艇。(彻底站在人民的对立面,声讨一下)
1988年蕾伊获得了美国计算机图形学会的表彰并在1990年退役。不过,在公众眼里,她还是籍籍无名。
直到2016年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电影《Hidden Figures》火起来。
这部电影中文译名是《隐藏人物》,也许翻译成《幕后英雄》更合适,它讲述了三位黑人女性科学家在NASA的事情。
可能美国海军想立个牌坊,搬出了蕾伊称她为海军的Hidden Figures。
蕾伊终于功成名就:名声、荣誉等接踵而来。
在封面那本书里她对孩子们说:“如果你也像我一样有个梦想,请努力学习并坚持到底。”
4. 黄原胶的小故事
2014年12月12日,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赵大健教授因病去世。但是,几乎没有任何媒体报道,更没有记者用中国黄原胶之父等煽情字眼写什么文章。今天,占世界产量第一名的中国黄原胶产业,也没有作任何悼念文章。
你也许从没听说过黄原胶,但是你和你的孩子很可能经常吃它,因为它们在冰激凌、番茄酱、果冻、酸奶、酱油、八宝粥、奶酪、面包和蛋糕等大量食品中普遍地存在。在工业领域如涂料油漆、灭火剂、牙膏、化妆品、陶瓷、造纸、印染、石油等领域黄原胶也运用非常广泛。
整个80年代,中国的黄原胶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价格大概是美元$15,000/吨,而当年一个大学讲师的月收入大概只有$10-20。
而今天,黄原胶价格降到只有大概不到$1,500/吨。中国的产量已经高居世界第一,在反攻美国时2015年还被美国商务部启动了反倾销调查。
这些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我要开始讲讲中国老科学家和中国黄原胶产业后来爆发的故事了。
引言
因为食品添加剂让我们谈虎色变,我先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黄原胶。
黄原胶(Xanthan Gum,不同译法也叫黄胞胶、汉生胶等)是一种可溶性生物纤维,也就是它来自于生物工程,以特定菌种对玉米淀粉等发酵而成。严格地说,这种发酵和酿酒做酸奶没有本质区别,纯天然。
FDA批准它作为安全的食品添加剂也已经近60年。甚至因为其安全性,FDA也批准黄原胶作为药品添加剂,用于很多药品的增稠定型,比如止咳糖浆。
然而,本文并不是给生物化工产品洗地的。
一、
黄原胶有一种非常特别的特性,就是只要在水里加一点,就立马变得粘稠。夸张一点说,果汁加了黄原胶就变果酱,牛奶加了黄原胶就像老酸奶。
用学术说法,叫增稠剂。同时,黄原胶还是高效的稳定剂、乳化剂和泡沫增强剂,而后者对蛋糕面包的松软有巨大的帮助。
二、
由于黄原胶的广泛用途和市场价值,改革开放一开始,压抑多年的中国科学家们就开始积极投身相关的研究工作。南开大学、山东大学、无锡轻工业学院、中科院生物所等数十个院所从不同路径开展了相关研究。1979年南开生物系的《黄单胞菌发酵产生酸性多糖研究的初报》是一篇里程碑式的文章,标志着我国分离黄原胶菌种的开始。此后,南开大学赵大健教授等人几十年的努力,为黄原胶相关基础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生物胶类通常可分为植物胶、动物胶和微生物胶。植物胶有瓜尔豆胶、阿拉伯胶、橡胶、海藻胶等,需要靠种植和采集获得;动物胶比较有名的是前段时间因皮鞋获取名声扫地的明胶和号称可治百病的驴皮阿胶。我们今天的主角,黄原胶则是菌类发酵产生的微生物胶。微生物胶受地域环境产量的影响小,是良好的生物化工产业对象。
三、
1986年,山东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和南开大学合作攻关,在烟台微生物多糖厂(烟台味精厂)第一次实现了非经济型的生产,取得黄原胶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突破。南开大学和江苏金湖味精厂也尝试了食品级黄原胶的生产。然而,发酵工艺和后提取技术的不成熟,能耗极大,乙醇等原材料损耗成本惊人,只能停留在中试阶段,过高的成本使得产品没有竞争力。这些早期的尝试都不算成功。
科技的进步从来都是从不断失败中获取的,山东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是当年只有几十名科研人员的小研究院,经此磨炼,日后成为山东黄原胶产业爆发的技术来源。他们后来还取得了衣康酸等产业化重要的突破。
烟台味精厂当年的厂长孙利强,也成为后来张裕集团二十多年的领袖。
四、
1983年,刚从瑞士回国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程桂荪研究员(下称程教授)同时开展了多个微生物研究项目,黄原胶是其中之一。她当时并不知道,黄原胶将会让她日后吃多少苦;她当时也不知道,今天中国辉煌的黄原胶产业,也并没有人提起她的名字。
黄原胶的菌种,学名叫野油菜黄单胞菌。但它并不是一种,而是有成百上千种变异的菌群。在欧美,科研人员通过筛选不同菌种的产胶量和胶的特性,做出不同针对性的产品,从而获取更高的利润。
程教授注意到,中国黄原胶产业最大问题是从发酵液沉降提取胶的乙醇消耗量过大,一吨黄原胶要消耗一吨甚至几吨的乙醇。乙醇就是酒精,成本非常高,这样的消耗法使得可以经济型的量产遥遥无期。
程教授另辟蹊径,从引导黄单胞菌变异入手,试图找到不需要酒精就可以提取胶的品种。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找到一种只靠调整酸碱度就可以沉降胶体,同时又能高产的菌株。而盐酸是一种超级便宜的东西,这使得量产的经济性成为可能。1987年,程教授和她的助手刘小秧申请了中国专利CN 87106960。
可惜,当时是80年代。技术的产业化是那时难以逾越的大山:国企效率低下流程繁复,民营企业少之又少缺钱少人,各种设备落后和陈旧到不可思议,更没有风险投资(VC)这个东西。
五、
程教授是书香门第出身,父亲是上海交大车辆教研组的教授,解放前留美的专家。50年代,程考入复旦大学生物系,而当年的系主任,正是现代遗传学之父摩尔根实验室出身的谈家桢博士。
当年生物界有段不堪回首的历史。50年代在苏联的援助下,中国的所有大学在1952年做了超大规模的苏联式院系调整,课本也都改成苏联式的。而苏联李森科搞的米丘林主义大行其道,根本不承认基因的存在。
仅由于摩尔根是美国人,全中国学术界为了意识形态掀起了批判摩尔根遗传学的浪潮。当时只有谈家桢的复旦赞同基因学说,并把同步把1953年Watson和Crick的划时代DNA最新发现告诉学生。可悲的结局是,中国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其它几乎所有高校,停滞发展了20年。
1968年,程教授的父亲,中国铁路界的早期专家,因为曾经“留美”这个污点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经过苦难的人往往有不服输的个性,程教授决心自己推广“低成本黄原胶生产技术”。
六、
80年代,中国有200多家味精厂,从玉米淀粉发酵提取谷氨酸钠,非常便宜。当年的味精可不像今天,餐馆以无味精为荣。由于当时食品种类极其贫乏,味精是最重要的调味剂。
因为黄原胶的生产和味精比较类似,从经营不善的味精厂入手,程教授和刘小秧开始了漫漫的旅途。效益好的大企业指望不上,经过几年的努力,黄原胶技术在河北新河、陕西宝鸡和江西等地的几个破旧厂子终于落了脚。
在那个年代,从北京坐火车到上海都要20个小时,更不用说到这些偏远地区火车加汽车的辛劳。小地方贫乏的技术人员、困顿的住宿条件和不堪的饮食,让当时50多岁的程教授和刘小秧心力交瘁。程教授把自己从科学家变成工程技术人员,从发酵罐清洗抑菌、育种到离心机和压榨机怎么选用等手把手地教,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最终第一次成功实现了黄原胶的经济量产。
由于真正实现了产业的突破,1990年程教授的项目入选国家火炬计划,1992年河北新河的黄原胶列入国家级新产品。1993年,程教授获得国家级最高科技奖励之一的国家发明奖,在国家科学技术大会得到国家最高领导人和全体常委的颁奖和接见。
七、
一直到90年代中后期,因为低成本的因素,河北新河生物化工厂和江西味精厂占据了中国超过7成的黄原胶生产份额。
今天,河北新河生物化工厂已经改名为河北鑫和生物化工有限公司。这家离河北偏僻的邢台还有100多公里远的小县城,很奇妙地拥有国内大规模工业类黄原胶生产企业之一,客户包括中石油、中石化、斯伦贝谢、巴斯夫等跨国巨头。
八、
进入2000年代,随着大量设备的进口和先进化,不锈钢的罐体和管道更加可靠,大大降低了食品级黄原胶生产中酒精的损耗。同时由于实验室技术的革新,也使菌苗筛选和培育水平大大地提高了。这使得我国食品级黄原胶的量产出现了经济性。
前面提到的山东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通过十多年的坚持研发和突破,成为淄博中轩的技术来源。山东发酵行业技术人员的开枝散叶,以及获取烟台味精厂的设备和资源,也是阜丰集团后来居上的原因。
阜丰集团早先只是山东省贫困的沂蒙山区莒南的一个味精厂,通过不断收购旧设备扩充产能,等于低成本兼并了很多小型味精厂并后来成为味精之王。2003年刚好在各方面技术条件成熟的时候,阜丰果断进入黄原胶产业,通过果断的布局玉米和煤炭地区资源,取得极有竞争力的卡位。
九、
中国的黄原胶企业目前按总部来分有较大规模的是山东三家:阜丰、中轩和优凯;河北两家:梅花和鑫和。产业集中在华北其实不太寻常的,因为中国一般是江浙和广东的民营企业比较发达。排除原材料原因,这里我们也可以隐含地可以看到科学家们的功劳导致的产业布局。
今天,中国公司占据了全球大概40%的市场份额,居世界第一位。美国公司以大约35%的份额占第二位,大多是化工巨头: CP Kelco, ADM, 嘉吉,杜邦等。其它主要是欧洲企业。由于美国产品细分种类多,和中国产品其实正面竞争不能算多。2013年,由于美国老牌黄原胶厂商CP Kelco的控告,美国商务部对中国和奥地利厂商进行反倾销调查,搞笑的是2016年最后裁定CP Kelco的山东分公司也存在对美倾销,由此可见山东的发酵行业价格竞争力真不是吹的。
十、
中轩和阜丰在申请黄原胶相关专利时,都引用或被引用了程教授的专利。当年程教授的专利写得太详细了,完全没有隐藏技术细节。而程教授多年来从黄原胶上获取的个人利益,却满打满算也不到一万块钱。
很多大时代造成的悲喜是无法言语的,不过结局还是圆满的。也许我们的社会可以在不远的将来不再尊房地产和资本大鳄为偶像,而真正以科技为立国之本,最终和欧美列强一较高下。
5. 一次有名的清华创业失败
引子
1996到1999年,随着互联网的崛起,纳斯达克指数从1000点到4000点一路狂飙。
网景、雅虎、思科等传奇故事,让中国第一代学生网民激动不已。
清华大学在1999年出台了一个在当年非常前卫的决定,允许学生休学创业。 这个决定的起源得说起自发成立的清华学生创业者协会,及其开办的热火朝天的创业大赛。
创业协会的前几位创始人在后来都出人头地:
-慕岩和田范江创立了百合网
-倪正东创立了清科集团
-杨锦方则成为美团的核心当家
而那时的王兴,是协会里面跑腿的小伙计。
慕岩和杨锦方是前两任会长,他们很“有趣”地参与了清华那时最有名的休学创业项目:视美乐。而视美乐后来和我产生了时间不长但印象深刻的交集,所以拿出来八一八。
一、缘起
当年被公认为清华“爱迪生”的邱虹云,97年考入清华材料系,连续N年霸榜清华最高科技竞赛“挑战杯”。
他99年的项目是“使用边缘弥散技术的彩色液晶视频投影装置”又获得头奖。 这是什么东西呢?简单说,就是一种投影机。
投影机有什么好得奖的?因为当年液晶电视还远未进入家庭,结婚标配也不是房子而是所谓“21遥”。
21寸”遥控”CRT电视。有意思吧,以前遥控器都曾经不是标配。
那时拥有32寸索尼平面直角彩电的财力相当于今天有一台高档奔驰车。这家伙重量上百斤好几万块,搬家都得另给钱的。
邱虹云的设计,让同学们看到低廉的成本可以做到100寸的电影效果,在当年是很震撼的。
自动化系的王科,来自商业气息浓厚的浙江宁波,对这个东西一见倾心。他说服了邱虹云、慕岩和杨锦方,共同组建了视美乐公司。
那时前后脚成立的清华学生公司还有易得方舟和火神网等几家网络公司,童之磊、周亚辉、叶滨等创业者虽然都经历了前期探索互联网盈利模式的痛苦,但后来随着大潮到来都笑傲江湖。
(不同于搞互联网的同学,一开始就投身制造业的视美乐,其故事却几经起伏,逃脱不出时代的宿命。)
视美乐的早期创始人里,慕岩和杨锦方打了酱油,拿到美国签证就立马退出公司留学去了。
那时美国留学绝对是清华学生的第一选择:因为毕业在美国工作的收入是中国的几十倍,而国内也还没有科技造富的诱惑故事。
王科是视美乐开始绝对的灵魂人物:创建公司是他的主意,注册公司也是他家出的钱,甚至公司核心团队也是他找来的。
王科人非常聪明,整合资源能力强,英语还很好。好到什么程度呢?他大三开始就在外企兼职,并在新东方做GRE老师。这理论上和罗老师还有交集。
难得的是,王科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他知道自己缺乏管理经验。在慕杨二人退出后,他开始给视美乐寻找管理者。
这时,王科碰到了有国企经验正在清华读MBA的徐中。徐中热爱读书,对管理学甚为热忱,口才极佳,可以滔滔不绝脱稿讲几个小时。
王科被打动了,请徐中来做视美乐的副总经理,协助他进行管理。
王科的英语班有个学生叫李益斌,为人热情很有亲和力。不像其他人都是学生,他有企业工作经验,所以王科请他管理财务。
此外,王科从清华大学企业集团挖来田益飞,作为管理人事和协调清华资源的大管家。
二、融资
视美乐核心团队搭建好了,接下来是融资。
当年的中国,几乎没有像样的本土风险投资。
A股上市公司,也正是从视美乐开始了后来被一再重复的风投概念炒作。
经清华的潘福祥牵线,上海一百号称董事会只讨论了半小时就敲定了投资视美乐的提案。
这个投资被称为中国本土化第一例风险投资。
1999年7月底,双方敲定投资总金额5250万元,但是被有意地分成了两期。
第一期是250万元用于开发产品原型中试。这是个不可细思的数字。
第二期是5000万元,实现投影机的量产和销售。
最终结果是,上海一百没有再投那5000万,只用了250万元拿走20%股份,完成了第一例A股公司的风投。
此事在资本市场引起轰动,获得了几乎所有主流媒体的报道。
有意思的是,当天一百的股票交易量达到年内天量,而从事后看似乎主力借利好完成了5.19行情的出货。
一百的投资还配套了一个结果,就是王科主动让贤,把总经理(CEO)的职位让给了徐中,自己任总裁。
这和很多国外大企业模式还挺像的,就是CEO是一把手负责企业管理,而总裁职位更多是对外形象交流用。
应该说,在当时这是个积极的决策:徐中更成熟稳重适合主持大局,而王科更向往自由的工作形式。
不久,李益斌离开了视美乐,日后成为户外越野界的大咖。
三、研发
视美乐第一代投影机的研发,并没有站在前人肩膀上,包括外形到所有模块完全从零设计。
这个奇怪的思路是为什么呢?
1999年中国的GDP还不到日本的四分之一。在那个年代,几乎所有家电都是国外引进成套技术,本土研发和配套能力可以说无比弱鸡。
对比冰箱彩电洗衣机等产品,投影机的技术难度无疑高了几个数量级。 而视美乐在电子、光学、机械结构等各方面都请到清华教授、高工还有他们的研究生加盟。
全部清华系设计,这无疑是当时中国一流工程能力的一次有意思的检验。 为什么说视美乐投影机从零开始研发难度极高呢?
首先说电子部分:完全自己设计带通用处理器的主板,甚至嵌入了电视机Tuner。当年可是纯模拟电视呃。
也就是插上易拉罐天线能看电视,这样的投影机后来几乎再没人做。
同时通过程序控制,设备做到全软件控制包括屏显菜单和对光学部分进行数字校正等功能,比如肤色校正和梯形校正等。
这已经等于全新独立开发一台高档电视的全部软硬件功能了。而当时国内彩电厂商的板子完全自主研发的并不多。
其次说光学部分,要实现超高亮光源的反射、折射、遮光、均匀化以及透镜调焦等功能。
所有光学器件都是视美乐自行设计:包括反光碗、菲涅尔透镜,非球面镜头等,甚至镜头都是找人浇注玻璃磨出来的。
最后说结构部分,不仅要配合光路设计,单看因成本低而采用的卤素灯,巨大的热量就使结构设计成为难点。
视美乐第一款投影机是自己开模的立式弧形结构,从侧面看是四分之一个圆的扇形,内装一个风量极大的巨型柱形风机散热。
空气流体设计还要解决裸露液晶防尘问题,因为里面有一片很大的夏普液晶面板。
毫无疑问,这个结构设计没有参照任何其它产品,后来再也没见过类似的设计。
八卦:中国足球队当年同意采用视美乐做战术分析,然后居然唯一一次打入世界杯决赛圈。而下一次冲出亚洲,也许不在有生之年了。 小朋友们可能不知道,当时那支国足在今天看来算是全明星天团。 而国足这个合作,几乎没花钱,这在今天也是不可思议的。
四、二次融资和量产
样机包括各种开模打板只用了一年就开发成功了,由此可以看到这个团队有多拼。
不过上海一百表示自己不擅长把产品量产,不再继续投资。
幸运的是,冰柜大王澳柯玛的董事长鲁群生得知此消息,由于他正在努力避开同城的海尔海信直接竞争,拍板决定投资3000万元实现投影机量产销售。 “澳柯玛视美乐”诞生了,这个公司被简称为“澳视“(ASEE)。
鲁群生绝对是实干家,自从把澳柯玛起死回生后十几年间一直是中国冰柜(非冰箱)产业的霸主。
然而,冰柜市场的饱和使得鲁总迫切需要开拓新的领域。他对澳视的投资也是没玩一点虚的,他派得力干将在青岛建设了10万台产能的投影机组装生产线,并充分放权给视美乐的几个小伙伴自行管理。
五、市场
2001年初,澳视的第一款产品ASP-2100上市后很快证明了自己的不成熟: 亮度低、灯泡寿命短、噪音大、不稳定等问题纷纷暴露。
这就是研发和量产的区别。
虽然研发人员在半年后的第二代ASP-2150解决了其中的主要问题,但是它仍属于低端的大尺寸单片液晶产品。因为这款夏普液晶透光率不高,这台机器的亮度只有800流明。
如果要进一步提高亮度和色彩饱和度,需要使用三片袖珍液晶的技术。
这需要红蓝绿三束光透过三片液晶最终再合在一起没有分毫错位,这不仅成本大大增加,研发难度也再升一个数量级。
德州仪器(TI)的DLP也许是更适合当时澳视技术水平的方案。但是可惜那时候DLP商用仅三年,各种因素导致澳视未能涉足。
澳视的管理团队也意识到,自己的产品和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远不在一朝一夕,因此决定引入ODM的产品作为补充。
应该说,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因为澳视因为媒体频繁曝光有很强的知名度,在教育市场也有很强的吸引力。
在引入贴牌产品的同时,提高自身研发能力主打低端市场是个合理的选择。 不幸的是,当时找的两家台湾代工厂商本身技术不够成熟,产品故障率高达30%以上,导致售后疲于奔命也影响了品牌。
屋漏偏逢连夜雨,库存也导致了现金流问题。
最贵的核心部件袖珍投影液晶掌握在索尼手里。索尼的订货周期长和当初乐观的预测使得澳视库存积压。
六、冲突
不同于互联网类公司,澳视是一个不大烧钱的公司,因为自带媒体流量。几个创始人都拿着不高的工资骑着自行车上班。
老教授和高工们要的工资也很低,加上一帮年轻人为了理想热火朝天,大家都没怎么在钱上面计较过。
但是,由于质量问题导致的销售受阻,自行开发3-LCD技术的不顺利和进一步研发资金的匮乏,使得原本和谐的团队开始起了隔阂。
2001年秋,公司管理层和各部门负责人在北京怀柔著名的山吧召开了“小庐山会议”,各部门对目前的状况表示了很大的担忧并希望进大刀阔斧的改革。
是继续技工贸还是转型贸工技,并未在会上达成一致。
接下来澳视的销售业绩持续不佳,一个月只能卖几十台,鲁群生的焦虑越来越深。
到了年底,董事会宣布由王科接替徐中管理整个公司,并从澳柯玛派来CFO接管了财务并严格控制支出。
当时某财经媒体用了“城头变幻大王旗”为标题来描述当时的情况。
仅几个月时间,澳视研发的60多人被缩减为10来人,骨干和中层员工也纷纷离开。
邱虹云和徐中从此淡出,而被视为团结澳视核心人物的人力资源负责人田益飞也离开了公司。
七、尾声
新澳视全心开始了“贸工技”的贴牌销售之路,而王科不久以后离开了这家充满荣耀和伤心的公司再无音信。
徐中回到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读博和任教,后专注他最擅长的管理培训领域创业,反哺成为王兴等团队的讲师。
邱虹云继续在清华和哈佛深造后,厚积薄发再次创业做了今天在天文级CCD相机领域知名的专业公司“光速视觉”。 (图)国外网友用邱虹云产品拍摄的星云和木星照片
原视美乐员工在投影行业开枝散叶,比如陈龙后来打造了无锡视美乐,成为激光投影的生力军。
新澳视从2002年后因大多数清华员工离职应该改算澳柯玛系了。随着鲁群生在2006年因挪用上市公司资金被免职,澳视也淡出了公众视野。
八、感想
今天回首视美乐的历程,应该说并没有犯致命的错误,我认为并不像当初外界评论说的学生公司管理能力不行。
正相反,视美乐展现出的活力、氛围和执行力,对比我经历过的优秀国企外企都不逊色。
那个年代各种自发加班、可以在办公室打乒乓球和有咖啡午休的公司可不多。
那么,视美乐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20年前,中国的制造业和配套水平比今天不知落后多少代,想只花两三年就成功几乎不可能,即使视美乐调集了当时中国一流的清华专家。
我还记得为了催磨不出来的镜头跑到朝鲜边境的丹东;为了某个电路板跑到河北沧州;做3C认证时才发现电源的陶瓷电容都不合格(对,为了配合结构设计连开关电源这种标准件都是自己设计自己做)。
那时飞机票很贵,所以交通主要以绿皮火车为主,供应链半径也相应受到很大限制。快递行业还几乎不存在,中铁快运这种一两周的送货就算神速了。
工程技术的研发是迭代演进的,液晶电视不可能一年从32寸升级成100寸,iPhone 1代也不可能第二年就变成iPhone X。整体配套产业更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那个年代视频都得看盗版碟,技术资料也不像今天这样点点鼠标可得。视美乐的尝试并没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和资金。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在基础工程能力上,即使是清华大学,依然和国际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
互联网也许是我们和世界同步最快最容易的。但是在视美乐相关的光学、材料学、精密仪器等领域,我们想一步跨过技术迭代而直接达到世界顶尖,则是难上加难。这也是我们今天在半导体业感到卡脖子的主要原因。
对于尖端芯片设备,我们不缺人才和奋斗者,只是需要撸起袖子干的决心和多年不赚钱的耐心。
离开视美乐后,我去了外企做了走狗:挣钱结婚贷房买菜浇花,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多,心中的玻璃弹珠越来越少。
去年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真正优秀的人,都渴望什么激励”,当时脑袋一短路便回答道:“可能是能和其他优秀的人一起天天打牌吃食堂吧。”
虽然视美乐的故事听起来蛮让人悲伤的,但我自己还是有幸成为那个时代的亲历者:也许追逐过梦想才是青春。
6. 一个男人的终极浪漫
即使在意识形态激烈碰撞的今天,马斯克作为美国人在中国还是有很多支持者。 我想主要原因在于理科男的终极浪漫:征服太空。
近两年我们金姓本家里多了一位英雄。当然不是那个三代胖子,而是独立一人实现地球男人三大顶级浪漫的80后:Johnason Kim(下面简称Johnny)。
是哪三大浪漫呢:
-
在最硬核的海豹特种部队战斗并获银星勋章
-
上最顶级的哈佛大学医学院成为急诊科医生
-
到最尖端的NASA做未来登月登火星的宇航员
虽然这三大浪漫任何之一都可以吹一辈子了,但不能否认这些也是世界上压力最大的工作。
年仅35岁的Johnny是怎么做到的呢?他还同时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和三个小孩。
虽然关于此事有一些报道,但我想从特别一点的角度来看。
一、家庭
Johnny是1984年出生的,他的家庭环境并不好,而且应该说非常糟糕。
Johnny的父母是80年代初从韩国移民美国的。那时韩国并不富裕,高中都没毕业的父亲在洛杉矶靠卖酒为生。
辛苦工作的父亲经常在酒后对母亲和孩子施暴。Johnny在16岁时偷偷报名参军,希望成为男子汉保护母亲和弟弟。
然而在18岁去海军报到前,再次酒醉失控的父亲挥舞着手枪和哑铃打伤了Johnny,后被警察击毙。
二、海豹
在中学非常自卑和不会社交的Johnny主动申请参加海豹突击队的训练营。
没有多少人能从这个魔鬼营坚持到最后。
Johnny回忆说,在“地狱周”每天只让打两次各一两小时的盹,而且刚钻进睡袋睡着就被拎出来跳进冰冷的大海里。
只有证明了自己的钢铁意志,才能接受后面特种兵的训练。大家能从电影上了解到,海豹队员都是多面手:Johnny参加过上百次战斗,做过狙击手、尖兵、导航员等,并获得银星勋章。
熟悉美国勋章体系的都知道:银星算顶级,奖励置之死地的英勇。
Johnny感受最深的做战斗医务兵。在一次伊拉克战斗中,因陷入包围Johnny的两位亲密好友先后中弹后来去世。其中一名面部中弹,Johnny在救护中感到深深的无助感。
三、哈佛
服役7年后,Johnny回国开始了他的学医之旅。
大家都知道,在美国学医前必须先读一个本科。Johnny选择了在UCSD学习数学。
对,是数学专业,而且三年完成四年的学业(对此无语凝噎)。
随后,Johnny考入哈佛大学医学院花了四年拿到医学博士,开始了在麻省总医院做急诊住院医的职业生涯。
看过《实习医生格蕾》的朋友一定记得做急诊医生的辛劳和压力。
美国急诊医生的平均年薪是250万人民币,Johnny同学真的值得卸甲归田了呀。
但是这时他看到NASA(美国宇航局)的招募广告。
四、宇航
在2017年的某一天,Johnny正在买菜时接到通知:自己在18000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获选12人的宇航员培训项目。
这个项目是美国2024年重返月球的Artemis计划的组成部分。在2020年初,35岁的Johnny完成了为期两年的艰苦训练,拿到宇航员资格。
NASA局长说,这批宇航员不仅会登月,而且很可能会产生登录火星的第一人。
五、鸡汤
打完这三剂浓度极高的参鸡汤,我想探讨一下这汤背后的成分。
Johnny的人生目的是什么?他不担心火箭爆炸吗?
美军在伊拉克死亡数千人,其中有很多Johnny的战友,他存在心理问题吗?或者他是冷血杀手?
在今年三月,Johnny接受了转行播客的海豹突击队老长官长达近5小时的专访。Johnny谦逊真诚的声音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尝试勾勒出一个男人的成长路径。
六、解脱
Johnny说在高中吃午饭曾是自卑的他最难熬的时光,因为他不想让同学看到自己连个一起吃饭的朋友都没有。
虽然他成绩不错很容易考上大学,但他对这种未来感到恐惧。
在父亲死后,警察小心翼翼地问他这可能是个好事吧?他回答说,这是一个解脱。
然而对一个男孩来说,父亲的角色哪里是一句话可以撇清的。
Johnny在专访中说,他的父母移民牺牲了自己的事业,只为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他仍爱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只是有时无法控制身体里的恶魔。
因此,加入海军对他来说是个救赎,军队里简单的听从命令甚至身体折磨都像良药一样。Johnny说,他非常感恩海豹给了他一个“重启人生”的按钮。
“要相信你自己(在任何情况下)是有选择的。”,Johnny补充道。
七、学医
不幸的是,海豹是要上战场的。
在战场上,很多身边战友倒下了,可以想见这是多大的刺激。Johnny说,作为医务兵,他不仅要治疗战友,而且要治疗平民甚至敌人。
作为仍从美国政府拿工资的人,Johnny不能表达太直白。但他明显流露出对战争的厌恶,他说回国后他仍不时感到愤怒。
在看尽杀戮后,学医成为Johnny第二次救赎。
这种强烈的驱动力使他在8年学医路上一往无前,他说在学校自己经常凌晨3、4点起床。
八、父亲
媒体报道中,最被忽略的是Johnny的新家庭。
在UCSD上学时,Johnny结婚了。他在专访中表达了妻子对自己的重要性。
在25岁从伊拉克回国的时候,Johnny是个对社会一无所知甚至格格不入的大兵,他说自己也有像父亲那样走向黑暗的可能。
我能感觉到是家庭和孩子彻底击溃了那些黑暗。
作为年轻的父亲,Johnny摆脱自己父亲的阴影则是另一场救赎。
他要让三个孩子为自己自豪,他要让孩子自由选择自己的未来。
因此,走向太空是无悔的选择。
Johnny说,“我并没有天赋也不强壮,我只是有能力坚持目标,绝不放弃。”
这个父亲的终极浪漫,是做自己孩子的榜样。
7. 论创业公司的扯淡
关于创业公司,有个粗糙但有趣的理论,就是下面三者有两强则能生存,三者都强则是NB公司:
1. 有合适的产品(产品)
2. 有现成的客户(客户)
3. 有产品交付客户的能力(交付)
下面简单说明一下:
产品包括实物、平台,也可以是服务或知识产权等等。
客户,也包括客(Jiu3)户(Rou4)关系,指随时准备掏钱的人或机构。
交付能力,综合指生产、销售、质量和售后服务等相关资金能力和供应链能力。
一、
举几个例子:
贾跃亭的汽车,只有1,没有2和3,失败。
特斯拉早期,有1和2,2含马老师铁粉,但3弱。按上述理论已构成了生存要素。上海工厂极大补足了3,变成NB公司。
小米和特斯拉比较像,由1和2起家,解决了3的供应链问题后,成为世界500强。
锤子手机是个比较有趣的案例,同样由1和2起家,3很弱。锤子第一款T1发布价格3000元,比小米第一款1999元足足高了50%,而其粉丝群体的消费能力并不属于高端,所以这不是一款合适的1。后来锤子靠坚果拿回1时,2已经大量流失了,更糟糕的是3从来没解决过。
那么反过来,只有2和3可以成功吗?
答案是肯定的。
大量的关系型公司,哪怕没产品,中标后外包即可,只要自己资金链不出问题,还是能成功。(核酸公司算不算此类,留作课后作业。)
二、
最常见的创业公司,是在只有1的情况下做A轮融资。
这时,最重要的成功因素已经不在创业者了,战略投资者反而是关键,因为他们可以带来2和3。
头部风投最大的能量,是遍布社会的关系,他们即使投了二三流产品,也可以成功。
有时并不是那些投资人的判断力是神,而是这些关系是神。
然而,互联网公司仍是有趣的话题。比如说长期亏损的B站、知乎等算不算成功,巨亏的优酷、美团等算不算成功。从财务角度上看,他们仍没有合适的产品,但他们有2和3。
三、
这两年最热门的投资标的是半导体公司,我们简单分成三类来看:
A. 晶圆厂:中芯、华虹等代工厂和长鑫长存华润微士兰微等IDM
理论上他们1、2、3全都有。只是因为原材料、生产设备和设备服务存在卡脖子的风险(卡了3),市场不肯给出NB公司的估值。
B. 设备商、材料商、软件商:名字敏感暂略
他们普遍有3,但2必须在有1的情况下才成立。而1究竟好不好用,有没有外国零件和原料,业内砖家都有不说的默契。反正在对外宣传上各家都宣称有1独立自主,这样逻辑上1、2、3齐全,所以市场时常会追捧。
C. Fabless:
这类公司通常有1, 风投带来了2, 晶圆厂又提供了3的大部分。所以这个类别的成功简单直接有说服力,比如兆易创新、卓胜微、晶晨、圣邦微、思瑞浦等很多。最近这个3上面也飘着一点阴云,虽然不足为虑,但也有时搞点羊群效应。
回过头来看,网友们经常嘲笑的酱香科技,那才是真的1、2、3齐全毫无短板,毫无卡脖子风险。
四、
这几天,美国最大的几家科技公司如亚马逊谷歌META等业绩纷纷爆雷,显著高于GDP增长率的美元利率迅速打击了实体经济。
全球一体化的蛛连,让任何一个脱钩者都受到株连。政客们非黑即白的二元逻辑和宏大叙事,唯一的作用是让民众高潮。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Harry G. Frankfurt有本有名的小书《论扯淡》,他认为撒谎的人都知道自己在撒谎,扯淡的人压根不关心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他们只关心听众是不是能被忽悠过去。
想到本文也是一本正经的扯淡,写到这里写不下去了。
–
版权所有,转载需要联系本人授权
Copyright 2018-2023 金捷幡 Jin Jiefan